字典大全

首页 汉语字典 词语字典 成语字典 诗词 中草药 中药名方 民间偏方 民间验方 酒方 粥谱 歇后语 五笔编码
旅游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自然天文 金融 数理化 电脑网络 健康 饮食 交通 体育 公交线路 汉字转拼音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气候特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中也说:“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南半球相反。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夏至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夏至后进入伏天,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所以农谚中说:“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等说法。
   农事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
  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
  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
  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
  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
  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
  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
  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
  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
  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
  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
  农谚
  夏至三庚入头伏。
  夏至(白)天最长,大暑天最热。
  冬有冬九九,夏有夏九九,冬九九冬至起,夏九九夏至始。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二:
  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
  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
  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
  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
  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
  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
  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
  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夏至前后雹子多。
  旱年冷雹多。
  黄云到,冰块掉。
  黄云翻,冰雹天。
  西北黑黄云,雹子要来临。
  黑云带黄梢,冰雹满地抛。
  黑云尾,黄云头,雹子砸死羊和牛。
  西北黑红云,雹子吓死人。
  云彩带红边,好下雹子块。
  白云黑云对着跑,这场雹子小不了。
  西北来了榔头云,雹子来了不认人。
  浓云下边长馒头,雹子下来像拳头。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风响、雷鸣、雹子精。
  闷雷打横闪,雹子像鸡蛋。
  恶云风力大,冰雹随风下。
  伏天早晨冷,午后雹打顶。
  有雹无风,冰雹稀松。
  雹打一条线,雷雨一大片。
  雹子认熟道,上年降,下年抛。
  雹打一条线,地点不改变。
  风有风口,雹砸老丘。
  夏至前后雹子砸,棉花、瓜果损害大。
  保留子叶节,不怕棉成橛。
  棉花光了秆,管好少减产。
  只要剩根楂,就要保留它。
  主茎两劈或脱皮,“癌症”后期难疗理。
  翻不如串,串不如錾(点补),只要认真管,还能夺高产。
  一翻二不收,三翻到了秋。
  盲目翻,毁青苗,后悔到老。
  棉花被雹砸,管好管坏收成差别大。
  雹后管理有五手:松、锄、追(肥)、治(虫)、修(枝)。
  麦收夏至。
  夏至麦到口。
  夏至三天没有麦。
  夏至三天,青秆自死。
  十年八年,夏至割完。
  夏至无青麦,寒露无青豆。
  夏至十日麦根烂。
  夏至黄金水。
  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
  夏至水满塘,秋季稻满仓。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稻子)。
  芒种天旱麦得收,夏至有雨稻大收,处暑无雨万人愁。
  夏至插老秧(晚稻),秋后喝米汤。
  夏至栽老秧,不如种豆强。
  过了夏至不栽田,到了小满不点棉(春)。
  夏至有雨收豆子。
  要想萝卜大,夏至把种下。
  夏至里,种玉米。
  夏至谷怀胎。
  夏至不起蒜,就要散了瓣。
  夏至收蒜,不收就烂。
  夏至种豆还勉强,拖到小暑光长秧。
  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到了夏至节,锄头不得歇。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夏天多流汗,冬天吃饱饭。
  锄头上有三宝:治旱、治涝又治草。
  瓜锄八遍瓜上走,谷锄七遍饿死狗(糠少)。
  瓜锄八遍,压断扁担。
  谷锄八遍吃干饭,豆锄三遍荚成串。
  谷锄七遍谷无糠,棉锄七遍白如霜。
  谷锄八遍饿死狗,麦锄四遍平了沟。
  耕三耙四锄八遍,打下的谷子不用碾。
  谷锄七遍不用碾,花锄七遍桃成串。
  谷锄七遍八锄糜(稷),锄的多了没有皮。
  七遍谷子皮儿薄,三遍麦子吃馍馍。
  棉花锄得松,抗旱又抗风。
  一寸松土一寸墒,棉锄七遍白如霜。
  棉田锄得深,白花无处囤。
  棉花锄七遍,纺线不会断。
  锄头扒得勤,棉花白似银。
  棉花不论遍,桃子结成串。
  棉花锄十遍,伸手一提篮。
  锄花易损苗,小心很重要。
  高粱锄七遍,活像竹竿园。
  高粱锄八遍,磨都磨不烂。
  一遍也不遍,长粒也糟烂。
  高粱勤锄瞪眼好,豆子多耪结粒饱。
  碱滩不锄地,下种白费力。
  大雨坠碱,小雨勾碱,常锄地,碱害减。
  阴天不锄地,雨天不治虫。
  雨后先锄棉花田,减少脱落很明显。
  下了雨,就锄地,蕾花幼铃不落地。
  下雨之后用锄冲,桃大又多易膨松。
  干锄黍,湿锄麻,下过雨后锄棉花。
  旱天锄草回老家,涝天锄草搬搬家。
  干锄一遍光,湿锄十遍荒。
  涝锄要拾草,干锄就“拉倒”。
  干锄瓜,湿锄麻,不干不湿锄芝麻。
  浇水不锄地,三天干地皮,花了冤枉钱,费了瞎力气。
  锄地不晒雨泼地,地板土紧变“蒺藜”。
  上午欠,下午过,锄好黑地巧掌握。
  深锄棉花浅锄瓜,不深不浅锄地瓜。
  除草需要连根拔,避免日后再萌发。
  蚯蚓生物犁,松土又壮地。
  蕾见花,二十八(天)。
  夏至棉开花,四十八天准摘花(絮)。
  花见花(絮),四十八;花见花,五十八;花见花,六十八;晚了开花不见花。
  棉花不打杈,肥水两成瞎。
  抹耳不过指(半寸),拿杈不过寸。
  治住棉蚜棉铃虫,棉花至少增二成。
  棉铃虫,一代在麦田,二代卵明显,三代卵分散,四代发生在晚熟夏播棉。
  治卵不治虫,治在卵高峰。
  虫子小,不抗药,早动手,效果好。
  花大姐(瓢虫),本领大,一天捕食百多蚜(虫)。
  玉米去雄不干净,制出种子不纯正。
  棒缨子长,棒缨子鲜,授不上粉缨不蔫。
  天旱苞内花粉散,水足穗出待几天。
  夏至时节满地苗,遍地需要追肥料。
  麻饼瓜,豆饼花(棉),炕坯灶土上地瓜。
  地里一担灰,囤里一大堆。
  百年墙皮老房土,庄稼吃了劲如虎。
  冷粪果树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干牛粪上地,不如老母羊放屁。
  羊卧地,能增产。
  羊粪不如羊尿,羊尿不如羊睡觉。
  要想苞谷好,先要肥料饱。
  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追肥一条线,不如下个蛋。
  深施盖严,肥效保全。
  追得太近,粪害烧根。
  夏天追肥在雨前,一宿就能长一拳。
  麦糠掺青草,牛驴吃没饱。
  麦糠水缸捞,不用多加料。
  麦糠入缸湿匀捞,牲口吃上“凉面条”。
  二茬苜蓿好胀肚,掺上干草病能除。
  水中缺氧,鱼把头仰,天天巡塘,及时预防。
  田间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稻花香里论丰年,听取蛙声一大片。
  青蛙在农田,捕虫首当先。
  青蛙终日忙捕虫,夜间捕食最凶猛。
  虫子装死蛙静等,虫子一动青蛙迎。
  青蛙不吃死虫。
  青蛙捕虫本领大,飞蛾蝼蛄都怕它。
  一只青蛙,一天捕虫八十八,半年能捕一万五千八。
  青蛙有功也有过,害虫益虫都捕捉,益虫捕得少,害虫捕得多,总的还是功超过。
  保护青蛙,人人有责。乱捕滥杀,就受惩罚。
  夏至榴花照眼明。

夏令饮食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防暑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当时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的凉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防暑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

当代作家:夏至
  夏至,原名王剑。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主岭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用雪漫、东沙、东道主等笔名,在全国2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达一百余万字,其中诗歌多次在全国获奖。主要作品有诗集《雪落他乡》,办有文学报刊《北国风韵》文学报。
  现在从事儿童科幻小说创作,已创作儿童长篇四部、青春长篇一部:《风城战队》系列三部;《蓝衣勇士》一部;《如此夜晚》一部。
芒种←←←上一条 下一条→→→小暑

本站信息均由互联网搜集而来,本站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仅供大家参考研讨,有不妥之处还请来信指出,谢谢!
Copyright©2006-2023 网上字典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